科學家終於解開了困擾海洋生物學家數十年的謎題。Eastern Baltic 鱈魚曾經是能夠長到超過三英尺長的巨大魚類,但在短短23年內體型縮小到原本的一半。答案不僅在於過度捕撈,更在於人類活動實際上如何加速演化本身。
體型比較隨時間變化:
- 1996年:最大的 Baltic 鱈魚體長超過3英尺
- 2019年:平均鱈魚體型縮小50%
- 目前:平均鱈魚可放入雙手捧起的範圍內
- 時間軸:劇烈變化僅在23年內發生
![]() |
---|
一位自豪的漁夫抱著一堆鱈魚,展示了受到捕魚行為影響的物種 |
基因變化比預期更深層
這項研究揭示了比單純族群數量下降更令人擔憂的現象。透過分析1996年至2019年間收集的152個魚類耳骨,科學家發現過度捕撈不僅移除了最大的魚類,更永久改變了整個鱈魚族群的基因組成。曾經幫助鱈魚長得巨大的基因變得越來越稀少,本質上讓未來世代註定保持小體型。
這項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漁業保育方法。社群討論突顯了當前做法的一個關鍵疏漏:在假設小魚是幼魚的前提下將其釋放,實際上可能是讓成年侏儒魚自由游走,進一步削弱了體型基因庫。
研究方法:
- 研究期間:1996-2019年
- 樣本數量:152個魚類耳石(耳骨結構)
- 分析方法:DNA 定序以識別基因變異
- 發表期刊: Science Advances 期刊,6月25日
- 關鍵發現:較大體型的基因變異隨時間變得較不常見
快轉的演化
這項發現的驚人之處在於發生的速度。人類捕撈創造了這些魚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強選擇壓力。大型漁網持續捕獲較大的鱈魚,而較小的魚則得以逃脫,為保持小體型創造了演化優勢。在短短二十年內,這種壓力重寫了該物種的基因藍圖。
即使在2019年因族群崩潰而實施捕撈禁令後,鱈魚仍然保持小體型。這表明基因損害可能是永久性的,恢復所需的時間遠比衰退更長——如果恢復根本可能的話。
更廣泛的影響
這項研究代表了理解人類活動如何加速通常需要數千年才能完成的自然過程的一個里程碑。基因多樣性的喪失不僅影響鱈魚體型,還降低了該物種適應未來環境變化的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和污染等威脅。
一些社群成員好奇現代基因技術是否能幫助恢復缺失的基因,但將基因多樣性重新引入野生族群的複雜性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保育努力不僅必須考慮族群數量,還要考慮物種的基因健康。
Baltic 鱈魚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演化的實際運作,由人類之手而非單純的自然選擇所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