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的最新分析,美國政府透過監控技術確保南部邊境安全的努力數十年來一直受到低效和浪費的困擾。儘管在攝像系統和其他監控裝置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這些專案在遏制未經授權的邊境越境方面始終未能顯示出有意義的成果。
失敗的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土安全部及其前身機構在美墨邊境實施了一系列監控專案,每個專案都承諾能解決非法移民和毒品販運問題。然而,這些計劃都因技術故障、管理不善和缺乏明顯成效而受到質疑:
- 2000年代初期的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Intelligence System (ISIS) 因逮捕數量少且浪費人力而受到批評。
- 其繼任專案 America's Shield Initiative (ASI) 因未能解決問題而在不到一年內被取消。
- 備受矚目的 Secure Border Initiative Network (SBInet) 在耗資30億美元並出現大量技術問題後於2011年被取消。
- 最近的專案如 Integrated Fixed Towers (IFT) 和 Remote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RVSS) 也面臨類似挑戰,2020年國土安全部監察長報告指出支援這些技術的人員配備和基礎設施嚴重不足。
![]() |
---|
圖片展示了一座監視塔,這是眾多邊境安全計劃的組成部分,但因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善而備受批評 |
效果值得質疑
即使在執行狀態下,這些監控系統的有效性也受到質疑。RAND Corporation 的研究發現,有力證據表明 IFT 專案對逮捕水平沒有影響,而對 RVSS 監控塔的證據則薄弱且無法得出結論。
批評者認為,過分關注高科技解決方案分散了移民政策和邊境安全更有效方法的資源。EFF 建議,將邊境問題視為人道主義危機或推行全面的移民改革,可能比目前對監控的重視更有成效。
政治動機和行業影響
儘管這些專案表現不佳,但仍在持續存在,這引發了人們對其背後動機的質疑。一些觀察家指出國防承包商和科技公司從邊境監控合同中獲利的影響。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舉措在政治上顯得強硬的形象使其具有政治吸引力,即使其實際影響有限。
未來方向
隨著邊境安全爭議的繼續,政策制定者面臨著關於技術在移民執法中作用的難題。雖然監控塔和其他監控系統可能在全面邊境戰略中有其地位,但其失敗的歷史表明,它們不應被視為萬能解決方案。
解決移民的根本原因、改革合法移民系統,以及專注於有針對性的、基於證據的干預措施,可能比繼續投資未經驗證且昂貴的監控技術更有效。在美國應對其南部邊境持續挑戰之際,清醒地評估過去的失敗並願意探索替代方案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