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轉向類 AMD 晶片組設計:兩種架構的故事

BigGo Editorial Team
Intel 轉向類 AMD 晶片組設計:兩種架構的故事

半導體行業見證了CPU架構設計的重大轉變,Intel 最近採用晶片組技術標誌著其處理器製造方法的重大轉變。這一變化在科技界引發了廣泛討論,涉及CPU設計理念的演變及其對計算未來的影響。

Intel 歷程中的諷刺

2017年,Intel 曾批評 AMD 在其 Epyc 處理器中粘合桌面晶片。時至2024年,Intel 不僅採用了類似的晶片組方法,還在其 Xeon 6 處理器中進一步推進這一技術。這種戰略轉變凸顯了市場壓力和技術限制如何迫使即便是行業領導者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其立場。

通往同一目標的不同路徑

AMD 的成熟方案

  • 使用最多16個較小的計算晶片(CCD)
  • 中央I/O晶片負責記憶體和連線性
  • 由於晶片尺寸較小而獲得更高良率
  • 靈活的核心和快取擴充套件選項
  • Ryzen 和 Epyc 產品線共享矽片

Intel 的新方向

  • 較少但更大的計算晶片(1-3個晶片)
  • I/O功能分散在兩側晶片中
  • 計算晶片中整合記憶體控制器
  • 每個晶片更多核心(最少43個)
  • I/O晶片中的專用加速器

技術權衡

業界討論突出了幾個關鍵技術考慮因素:

  1. 良率管理 :AMD 的小晶片方案提供更好的良率和成本效益,而 Intel 的大晶片方案雖然良率風險更高,但可能提供更好的核心間通訊。

  2. 記憶體架構 :Intel 將記憶體控制器保留在計算晶片上的決定可能減少延遲,但在核心數量和記憶體通道可用性之間創造了依賴關係。AMD 的集中式方案提供更一致的記憶體擴充套件。

  3. 製造靈活性 :AMD 的設計允許更容易的產品細分和製造最佳化,而 Intel 的方案在需要緊密核心間通訊的工作負載中可能具有優勢。

未來影響

最引人注目的是 Intel 即將推出的 Clearwater Forest 設計,它似乎採用了混合方案:

  • 使用結構性矽片來隱藏多個較小的計算晶片
  • 實施主動矽中介層以改善通訊
  • 每個封裝可能容納多達12個計算晶片

這表明設計理念可能趨於融合,兩種方案的優勢正被結合起來,以創造更高效和更具擴充套件性的處理器。

科技界的反應表明,CPU設計的這種演變不僅僅是技術選擇的問題,而是未來高效能處理器構建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這將影響效能、成本和製造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