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即將推出的 Chrome 隱身模式 IP 保護功能在科技社群引發了激烈討論,凸顯了隱私增強與潛在資料壟斷之間的矛盾。這項計劃於2025年5月後推出的新功能承諾可以對第三方追蹤器隱藏使用者的 IP 地址,但其附帶的一些限制條件引起了隱私倡導者的質疑。
主要功能要求:
- 需要 Google 賬號登入
- 僅在無痕模式下可用
- 僅限 Android 和桌面平臺
- 首次僅在特定地區推出
- 釋出時間表:不早於2025年5月
![]() |
---|
Google Chrome IP 保護功能文件概覽 |
身份驗證要求爭議
新功能最具爭議的方面是使用者必須登入 Google 賬戶才能在隱身模式下使用 IP 保護功能。雖然 Google 將其解釋為防止代理濫用和 DDoS 攻擊的必要措施,但社群中的許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正如一位社群成員所說:
「因為 Google 是一家美國公司,它永遠不會做出僅僅有利於使用者而不利於自身的事情。」
技術實現和信任問題
該功能採用雙代理系統,理論上 Google 及其 CDN 合作伙伴都無法同時看到使用者的原始 IP 和瀏覽目的地。然而,社群中的技術專家質疑這種方法的有效性,指出 Google 與其付費 CDN 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可能無法提供真正的獨立性。該實現還包括地理位置功能,仍會顯示使用者所在的國家和都市區,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可追蹤性。
隱私保護措施:
- 雙代理系統實施
- 保留國家級IP地理位置資訊
- 對代理訪問進行速率限制
- 使用機率性驗證令牌進行欺詐防護
- 基於掩碼域名列表( MDL )的過濾
競爭和反壟斷影響
討論的重要部分集中在這項功能如何影響市場競爭。使用該功能需要登入 Google 賬戶的要求,引發了人們對 Google 可能透過限制競爭對手的追蹤能力同時保持自身資料收集優勢來鞏固市場地位的擔憂。一些社群成員將其與此前的隱私倡議(如 Apple 的應用追蹤透明度(ATT)和第三方 Cookie 的淘汰)進行了類比,這些舉措歷來有利於大型科技公司。
指紋識別和更廣泛的隱私擔憂
社群中的技術專家指出,考慮到 Chrome 現有的指紋識別漏洞,僅僅掩蓋 IP 可能無法提供有意義的隱私保護。瀏覽器繼續暴露各種可用於追蹤的 API 和功能,使得 IP 保護的實際效果可能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顯著。這導致人們懷疑該功能是否真正改善了隱私保護,還是僅僅將追蹤方式轉移到了 Google 具有優勢的領域。
IP 保護功能的推出體現了隱私、競爭和技術實現挑戰的複雜交織。雖然它可能對基於 IP 的追蹤提供一定防護,但該功能的要求和限制表明它可能既服務於 Google 的利益,也服務於使用者的隱私需求。隨著釋出日期的臨近,科技社群繼續爭論這是否代表著隱私保護的進步,還是數字廣告生態系統中資料控制持續戰爭的又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