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出人意料的技術復興中,曾被認為已過時的聲音資料傳輸技術正在科技社群中重獲關注。最近推出的應用程式如 Chirp 以及圍繞 gibberlink 等類似技術的討論,引發了人們對透過音訊頻率傳輸資料的潛力和侷限性的討論。
音訊資料傳輸的迴歸
聲音資料傳輸,讓人聯想到定義了早期網際網路連線的調變解調器技術,正在現代計算環境中找到新的應用。Chirp 是一個使用 React、TypeScript 和 Web Audio API 構建的網路應用程式,允許使用者將文字編碼為音訊頻率,透過揚聲器傳輸並由麥克風捕獲。這種方法創造了一種無線資料傳輸方式,除了標準音頻裝置外不需要特殊硬體。社群對這項技術的反應是懷舊與實用性評估的混合,許多人將其與撥號調變解調器時代進行比較。
「我以為調變解調器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效能限制
儘管新穎,但當前聲音資料傳輸的實現面臨著顯著的速度限制。Chirp 的實現每個字元使用約0.1秒(字元持續時間0.07秒加上間隔0.03秒),導致每秒大約10個符號。這一速率明顯慢於最早的網際網路調變解調器,後者執行速度為28.8千位元每秒。社群成員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實際上比正常人類語速還慢,後者通常為每分鐘150-200個單詞。
這種低效率引發了對實際應用的質疑。雖然該技術創造了一個有趣的概念證明,但當前的實現似乎優先考慮可靠性而非速度,使用易於區分的獨特音訊特徵,但限制了資料吞吐量。
Chirp 技術規格
- 字元持續時間:0.07秒
- 字元間隔:0.03秒
- 有效傳輸速率:約每秒10個符號
- 使用的技術: React 、 TypeScript 、 Vite 、 Web Audio API
- 特點:即時頻率視覺化,獨特的開始/結束標識
提及的替代技術
- gibberlink (基於 ggwave)
- minimodem (實現了 Bell103 、 Bell202 、 RTTY 、 TTY/TDD 協議)
- VARA (用於業餘無線電)
- NinoTNC ( VARA 的開源替代品)
現實世界的應用和替代方案
科技社群強調了幾種現有和歷史上的音訊資料傳輸實現。像 minimodem 這樣的專案實現了標準的FSK(頻移鍵控)協議,如 Bell103 和 Bell202,儘管使用者報告的可靠性結果不一。另一個被提到的專案 ggwave,是 gibberlink 的基礎,據報道上週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一些開發者多年來一直在探索這一領域。一位評論者提到,十二年前就在開發一個原型,旨在建立音訊二維碼以驅動不同的應用程式互動。這表明,雖然該技術並不新穎,但它繼續在其獨特屬性提供優勢的利基市場中找到應用。
機器對機器音訊通訊的未來
討論中一個有趣的線索集中在人工智慧系統之間基於音訊的通訊潛在演變上。一些社群成員表達了擔憂,認為像 gibberlink 這樣的技術可能會演變成高效的機器通訊協議,排除人類理解。然而,其他人反駁說,與直接API呼叫相比,音訊對於機器對機器通訊本質上是低效的。
對於當今的實際應用,基於聲音的資料傳輸在特定場景中提供獨特優勢:它適用於標準音頻裝置,不需要特殊硬體,並且可以在其他無線技術可能受限的環境中執行。然而,其速度限制和對環境噪音的敏感性使其不太可能替代大多數應用的常規資料傳輸方法。
隨著我們繼續探索裝置通訊的新方式,這些基於音訊的方法代表了人類可聽通訊與機器資料傳輸之間的一個有趣橋樑——撥號時代的技術回聲在今天的互聯世界中找到了新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