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可塑性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與早期發育階段或對感覺喪失的反應有關。然而,最近的研究引發了關於大腦適應性處理感覺資訊的有趣討論,特別是透過回聲定位訓練,這種適應性與視覺能力的有無無關。
挑戰傳統神經認知
由 Durham University 的 Dr. Lore Thaler 領導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無論是有視力還是失明的人都能在短短10周內學會回聲定位,並且他們的大腦結構會發生顯著變化。這一發現挑戰了長期以來認為神經重組主要是對感覺剝奪的反應這一觀點。
訓練方案和結果
研究涉及:
- 26名參與者(14名有視力者,12名失明者)
- 每週進行兩次,每次2-3小時的訓練
- 三個核心任務集中在:
- 物體大小評估
- 方向判斷
- 虛擬迷宮導航
訓練方案對兩組參與者都證明是有效的,參與者在使用點選式回聲定位進行空間導航和物體識別方面都顯示出顯著改善。
神經學意義
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訓練後,有視力和失明的參與者的視覺皮層都對回聲聲音產生了反應。這表明:
- 視覺皮層可能更像是一個空間處理中心,而不僅僅是視覺處理中心
- 神經可塑性比此前認為的更加靈活
- 感覺處理區域可以適應不同型別的輸入,而無需感覺喪失
實際應用
這項研究對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輔助技術開發
- 康復專案
- 理解大腦適應性
- 增強空間感知訓練
根據後續調查,83%的失明參與者報告在學習回聲定位後,獨立性和幸福感得到提高,突顯了這種輔助技術的實際價值。
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努力使這種訓練更加普及。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技術的應用可能超越視覺障礙的範疇,可能擴充套件到各種專業領域的增強空間感知訓練或一般認知發展。
這項研究從根本上挑戰了我們對大腦專門化的理解,表明我們的神經架構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具適應性,為認知增強和康復策略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