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儲能指標:為什麼單獨使用 GW 無法全面反映電網可靠性

BigGo Editorial Team
電池儲能指標:為什麼單獨使用 GW 無法全面反映電網可靠性

近期,美國電網增加了相當於20座核電站的電池容量的訊息引發了一場重要的技術討論,探討我們如何在不斷發展的電力基礎設施中衡量和比較儲能能力。

測量困境

雖然用核電站來比較電池容量的標題很吸引眼球,但能源專家指出,僅使用千兆瓦(GW)來比較儲能技術(電池)和發電技術(核能)可能會產生誤導。原因如下:

  • GW 與 GWh :發電廠以 GW 為單位測量是因為它們可以持續執行,而電池需要用 GWh(千兆瓦時)來準確表示其儲能容量和持續時間
  • 持續時間限制 :目前的大規模儲能電池在峰值容量下通常只能提供1-2小時的電力
  • 實際效能 :替代傳統發電的實際能力取決於最壞情況下的表現和長期放電能力

電池的真正作用

行業專家強調,電池在電網中發揮著不同但至關重要的功能:

  • 峰值負荷管理 :電池在平衡供需曲線方面表現出色
  • 可再生能源整合 :可儲存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過剩電力,以供低發電期間使用
  • 調峰電廠替代 :電池可以有效替代處理需求高峰的化石燃料調峰電廠

California 案例研究

從實際應用來看,California 的系統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 目前 GW 和 GWh 的容量比約為1:4
  • 電池使用戰略性地分佈在傍晚和早晨時段
  • 系統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高峰期間有效減少了對天然氣電廠和電力進口的依賴

未來影響

電池儲能容量的快速增長(現已超過1,000個公用事業規模的裝置,容量達10GW)代表著電網現代化的重要進展。然而,理解這一進展的侷限性和適當的衡量指標對於制定明智的政策和規劃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我們不應將電池視為核能或其他基礎負荷電源的替代品,而應將其理解為一種互補技術,能夠實現更大程度的可再生能源整合和電網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