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tograph:新型結構化編輯器引發程式碼編輯未來發展爭議

BigGo Editorial Team
Pantograph:新型結構化編輯器引發程式碼編輯未來發展爭議

新型結構化編輯器 Pantograph 的推出在開發者社群引發了一場關於程式碼編輯未來發展的熱烈討論。與傳統編輯器依賴文字解析後進行型別檢查不同,Pantograph 採用直接操作型別化語法樹的方式,這代表著一種與傳統編碼實踐的重大突破。

開發要求:

  • pnpm 命令列工具

主要特性:

  • 直接操作型別化語法樹
  • 樹形選擇功能
  • 語言通用實現
  • 支援型別化佔位符填充
  • 自動型別化重構系統
Pantograph 的 README.md 檔案,展示了其作為結構編輯器的功能和特性
Pantograph 的 README.md 檔案,展示了其作為結構編輯器的功能和特性

直接樹操作與傳統文字編輯的對比

開發者社群對 Pantograph 的反應明顯分化,一部分人擁抱結構化編輯,另一部分人則傾向於傳統的文字編輯方式。一些開發者對結構感知編輯的演進表示熱情,指出像程式碼格式化工具和 LSP 這樣的工具已經在向這個方向發展。然而,也有人對結構化編輯的潛在限制表示擔憂:

「我希望能夠使用正則表示式進行查詢和替換,在每一行放置游標就開始輸入...我覺得我可能無法適應這種方式。而且我並不在意程式碼暫時是否可編譯。」

實際應用和使用場景

開發者們已經為 Pantograph 類編輯器找到了幾個潛在的應用場景。有人建議它可以作為一個補充工具,類似於具有分屏功能的所見即所得HTML編輯器。在重構任務中執行強大的轉換操作和及時發現錯誤的能力被認為特別有價值,儘管人們仍然擔心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立新程式碼的效率問題。

型別系統整合和效能

關於型別系統整合和效能影響的討論成為一個關鍵點。雖然 Pantograph 當前的實現支援簡單型別的類 SML 語言,但社群對它如何處理更復雜的型別系統(如型別類和區域)特別感興趣。效能問題,尤其是型別檢查延遲,成為實際應用採用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未來發展和整合

開發團隊正在積極努力擴充套件系統以支援更高階的型別系統和語言。雖然當前的實現有效地展示了這個概念,但社群討論突顯出需要簡化語言實現過程並提供更好的抽象,以使系統更適合實際應用。

總的來說,雖然 Pantograph 代表了一種創新的程式碼編輯方法,並與當前開發工具的一些趨勢相符,但社群的不同反應表明,這類結構化編輯器需要在功能強大性和靈活性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才能獲得廣泛採用。

參考連結:Panto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