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John Maynard Keynes 那個未能實現的著名預測——每週15小時工作制——引發了人們對生產力、土地經濟學和現代工作文化之間關係的激烈討論。儘管自 Keynes 1930年做出預測以來,技術進步已經大幅提高了生產力,但社會各界指出了幾個阻止其願景實現的複雜經濟因素。
工作周曆史對比:
- 1950年:每週38小時(美國平均水平)
- 當前:每週34小時(美國平均水平)
- Keynes 的預測:每週15小時
土地價值悖論
社會討論中最引人注目的見解之一是關於生產力和土地價值之間的悖論關係。隨著某一地區生產力的提高,土地成本也隨之上漲,這造成了一個自我迴圈的過程,使得工人無法充分享受生產力提升帶來的好處。這種現象在科技中心等高生產力地區尤為明顯,即便是相當可觀的薪資也勉強只夠支付基本生活開支。
為什麼在 New York City 的一頓飯比在 Oklahoma City 要貴得多,原因並非運輸成本,而是餐廳的租金,以及因為員工們需要支付更高的房租而導致餐廳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
競爭陷阱
現代經濟結構創造了一個超越簡單生產力的複雜競爭網路。工人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被許多人描述為向下競爭的賽局中,減少工作時間可能意味著在就業市場中失去競爭優勢。雙薪家庭的普遍需求更加劇了這一問題,與上一代相比,維持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所需的工作時間實際上翻了一番。
靈活性挑戰
現代就業的剛性結構是減少工作時間的另一個重要障礙。許多社群成員指出,雖然他們願意接受與縮短工時成比例的減薪,但大多數僱主仍堅持傳統的全職工作安排。這種工作安排的僵化迫使許多技術專業人員陷入全有或全無的就業困境,限制了他們選擇減少工作時間的能力。
生活水平因素
關於可接受生活水平的定義,出現了一個重要觀點。雖然如果我們願意接受1930年代的生活水平,Keynes 的預測在技術上可能是可實現的,但現代期望和需求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不僅包括基本必需品,還包括在 Keynes 時代根本不存在的技術、醫療保健和教育機會。
總之,雖然生產力的提高理論上可以支援更短的工作時間,但土地經濟學、競爭壓力和不斷發展的生活水平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一個繼續要求大多數參與者長時間工作的系統。解決方案可能需要對我們的經濟結構進行根本性改變,特別是在如何管理土地價值和分配生產力收益方面。
來源引用:Keynes Predicted We Would Be Working 15-Hour Weeks. Why Was He So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