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要科技公司加快研發步伐併為量產做準備,人形機器人行業正在迎來重要的里程碑。這一轉變在 Tesla 的宏偉生產計劃和市場新參與者的湧現中尤為明顯,預示著機器人技術可能迎來一場革命。
Tesla 的大膽生產時間表
Tesla 公佈了其 Optimus 人形機器人的激進生產路線圖。在2025年1月的 CES 大會上,Elon Musk 宣佈計劃在2025年生產數千臺機器人,首先在 Tesla 工廠進行測試。該公司計劃到2026年將產量擴大到5萬到10萬臺,並在2027年實現十倍增長。Tesla 目前正在設計每月可生產1,000臺的生產線,並計劃逐步擴大到每月10,000臺,最終達到每月100,000臺。值得注意的是,Tesla 預計在達到穩定的年產100萬臺規模時,每臺機器人的製造成本可降至2萬美元以下。
生產成本目標:
- 在生產規模達到100萬臺時,單位成本低於2萬美元
人工智慧整合推動技術突破
人工智慧的整合已成為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催化劑。該行業在2024年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端到端建模和具身人工智慧方面。NVIDIA 的 RoboCasa 實驗展示了合成數據訓練的改進,預計到2025年將有數千臺人形機器人開始在工廠進行實際訓練。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這種融合代表著通向更先進的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潛在途徑。
市場增長和行業前景
行業分析師預測人形機器人市場將出現顯著增長。根據研究,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150億美元,年增長率超過50%。在此期間,銷量預計將從11,900臺增加到605,700臺。Morgan Stanley 提出了更為樂觀的長期展望,估計到2050年,美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可能達到3萬億美元,部署6,200萬臺,而中國市場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部署5,900萬臺。
市場預測:
- 2024年:市場規模達 10億美元
- 2030年:市場規模達 150億美元
- 年增長率:超過50%
- 銷量增長:從2024年的11,900臺增長到2030年的605,700臺
供應鏈和競爭
該行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型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參與。中國製造商在供應鏈方面展現出強大實力,如宇樹科技在成本降低和技術實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的 G1 人形機器人起售價為99,000人民幣,這代表著在使人形機器人更加普及方面的重要成就。現有參與者和新進入者之間的競爭預計將推動整個行業的進一步創新和成本降低。